關於地球構造的認識,傳統的課堂很難在教學上挖掘素材,學生將所學與實際地球場景也無法緊密聯繫。實際地球的構造、形狀、大小為何,這些問題在課本和教學中常一筆帶過,教學課堂需要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術突破難點。
南昌市二十七中學賈晨老師利用 VR / AR 的虛擬實境技術和擴增實境技術,為學生創造動態、全方位的畫面,可以看到 AR / VR 如何打通國中地理課堂的疑難痛點,克服了傳統地理課堂“無法看見”、“無法動手”的弊端。
賈晨老師利用 zSpace VR / AR 技術設計了以下的活動。
教學目標
-
透過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,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。
-
利用 VR 技術,學生能在立體的地球上,找到麥哲倫環球航線經過的路線,證實地球是個球體。
-
利用 AR 技術,觀察和解剖地球的內部結構。
-
會用平均半徑、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。
教學活動
1. 課程引導:觀察地球
戴上 zSpace 3D 眼鏡,引領學生置身於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,看著壯觀的星際奇觀。老師把 3D 的地球拉近放大,為學生們講述地球的外貌形狀,帶學生們一起來到太空中,看到以月球為中心地球的運行軌跡,仿佛真的置身其中,地球的結構非常逼真呈現在眼前。
2. 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
老師透過引導和資料閱讀,帶領同學們追溯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。利用 VR 在立體地球上,找一找麥哲倫環球航線經過的主要地方,增強學生對大洲、大洋的初步認識,感受地球是個球體的過程。
3. 探究地球是圓的生活實例
利用 VR,讓學生模擬月食的過程。大致體驗月食的形成過程,激勵學生大膽探究,並配合生活實例進行舉證。
4. 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
利用 VR 解剖地球內部結構,直尺測量地球的直徑,知道何為平均半徑,學生能夠更直觀的觀察地球內部,自己動手測量和算一算地球的大小。
5. 課堂小結:設計地球個性名片
為地球設計自己喜歡的個性名片,回顧這節課的知識,總結地球的形狀,地球的平均半徑、最大周長、表面積等知識內容,透過資料測量方式,加深學生理解度,達到自主探索認知效果。
zSpace 在這節課中的價值和優勢
VR 及 AR 相結合的新媒體新技術,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,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。AR 擴增實境的效果,能讓平面圖形立體化,可以增強學生空間思維能力。在展現地球立體效果和形狀外貌中,學生能親眼目睹,學習效果很好。在立體地球上找出航線途經地方,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航線的地理名稱和位置,為以後學習學科知識奠定基礎。
當學生們用 VR / AR 技術去學習的時候,不再是死記硬背,而是去體驗學習內容,親自參與到教學中,透過動手解剖地球模型,能更直觀的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,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增加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。